“多亏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提醒,才保住了我的养老钱。”近期股票配资怎么配,招商银行收到一位老年客户寄来的感谢信。信中提到,正是由于网点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解,为客户挽回了98万元的资金损失。
当前,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显示,2024年,检察机关依法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8万人,同比增加53.9%。也正因此,在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的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如何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识别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成了金融消保的重点话题。
作为反诈的关键防线之一,金融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招商银行为例,为守护好全行零售客户的资金安全,落实金融机构反诈治理工作中的受害人防骗保护职责,该行始终坚守服务客户初心,持续建设并运营“大数据风控体系+差异化身份核验机制+反诈联合劝阻”的多层防骗保护体系。
警银联动 守护客户资金安全
“我的银行卡怎么转不了钱了?我自己的钱为什么不给我转?”去年底,家住天津的74岁客户王先生和老伴急匆匆地来到招商银行天津滨湖支行,坚持要将两人的卡内资金转账给他人。
事后了解,原来王先生遭遇了“冒充电商客服”诈骗,犯罪分子称王先生开通了某VIP账户,将收取9800元服务费。随后以“取消服务费”为由诱导其转账并同时让其在手机上设置呼叫转移。
此时,王先生在招商银行App上发起的一笔大额转账触发了招行风控系统预警,进入95555人工坐席外呼审理环节。而在核实转账交易时,95555人工坐席发现电话中的声音与客户年龄明显不符,疑似非客户本人接听,客户手机极有可能被设置了呼叫转移。因此人工坐席立即终止该笔交易,对账户采取防骗保护管控,防止客户再次向骗子转账,并将相关情况第一时间同步天津分行。
由于账户无法通过手机银行转账,王先生和老伴不得不前往银行网点办理转账汇款。尽管招行的支行主管反复询问老人转账用途、提醒不要轻信陌生人,更不要随意向他人转账汇款,两位老人还是认为自己没有上当受骗,坚持要求转账。
网点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情绪激动的老人,一边迅速联系天津市反诈中心反馈情况。反诈中心及时调度出警后,网点配合警官耐心劝导老人,终于老人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最终成功守护了98万元的“养老钱”。
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警银联动防骗劝阻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家住贵州的何女士去年也险些将电信诈骗当做了投资理财的“好途径”。本想炒股的何女士在网上搜索到一家证券公司,并添加了“客服”好友。在其指导下,何女士陆续投资了几笔小额资金,“炒股软件”上显示着可观的收益。当她打算提现时却被告知须缴纳一笔3万元保证金。
当何女士前往招商银行贵阳中大广场支行办理转账时,她对转账用途含糊其辞,而所谓的“保证金账户”竟是个人银行账户,这引起了网点大堂经理的注意。“客户最开始并不听我们的解释,后来我们拨打了该证券公司的官方客服电话核实相关信息,与何女士说的情况完全不符。因此我们立刻向反诈中心反馈相关情况。”招行网点工作人员表示。最终在警方和网点的反复劝说下,何女士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放弃转账,最终避免了3万元的资金损失。
科技护航 招行构筑多层防骗保护体系
招行银行坚持以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技术,为客户构建起了一道道反诈“防火墙”。
据了解,招商银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图计算等各种科技能力,创新式研发并持续升级“天秤”智慧风控平台(以下简称“天秤”)。
“‘天秤’可毫秒级计算出超高维不同频次、不同类型的批次变量和实时变量,部署一系列差异化实时侦测模型,全面形成7×24小时实时交易监测和保护体系。”招商银行工作人员透露,依托行内强大算力,基于客户、账户、设备、交易等海量数据,“天秤”可在每天数百万笔的交易流水中精准甄别高危被骗交易。
与此同时,招商银行还建立了差异化的综合身份认证的核验机制。当前招商银行受害人防骗保护体系,已覆盖该行所有渠道的登录、转账、支付等场景,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风险级别,采取差异化的风险处置策略。
“差异化身份核验机制可结合使用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防骗提醒、人工/AI外呼、保护性交易拒绝等综合身份认证的核验机制,实现对潜在被骗交易的精准高效甄别。”招商银行工作人员指出,在客户登录至交易的全流程中,该机制可多节点地提醒、劝阻客户,阻断高危交易,并适时联动分支行网点、公安反诈中心进行反诈联合劝阻。
当被骗客户被诱导至线下网点进行交易,“警银联合劝阻”成为打通“反诈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方面,招商银行定期开展一线员工反诈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劝阻应对技巧。另一方面,该行与各地反诈中心建立了高效、密切的警银协作机制,积极向当地反诈中心提供被骗线索,协同当地公安进行受害人联合劝阻,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反诈防骗 金融消费者需加强防范意识
与此同时,防范电信诈骗也需要金融消费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风险意识。近年来,招商银行通过“线上+线下”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和丰富有趣的宣传内容,致力于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宣传。
“新年运势不好?大师帮你改改‘运’”“你被邀请进入红包群,春节红包在线抢”“网络加速,抢车票快人一步”……2025年伊始,新型套路频出,其背后却暗含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
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在其原创制作的“春节实用防骗秘笈”中,向消费者一一揭示了背后的金融诈骗陷阱和套路,并给出了“避坑建议”。
如针对购票场景的电信诈骗,该行指出,购买车票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订票,不要轻信“低票价”“折扣票”等虚假信息,也切忌将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上传到非正规应用商店下载的非法软件中。
如果说,银行是反诈防骗的“桥头堡”,金融消费者则是反诈的关键点。想要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钱袋子”,提升金融消费者的反诈意识十分重要。
“金融消费者的反诈意识,需要在日常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这也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了解金融知识的渠道。”有业内人士指出,向特定人群宣讲金融知识是银行反诈的重要方式之一。
据了解,招商银行近年来持续强化消费者金融风险提示,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该行在运用好线上各类渠道宣传反诈知识的同时,在线下网点设置了独立的“公众教育区”,同时深入校园、企业、商圈等场所,通过发放宣传折页、案例分享、知识问答等形式,与金融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金融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
例如,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招商银行武汉分行走进养老服务中心,结合网点拦截过的真实诈骗案例,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将“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减免债务”等诈骗套路、防范举措生动讲述、现场演绎,提示老人增强自身防范意识,避免财产损失。同时,该行将传统剪纸艺术与金融教育结合,老人们踊跃参加,现场气氛热烈,82岁的陈奶奶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多亏你们讲得这么清楚,如果遇到新的诈骗手段我们就会注意一点,在钱的问题上把口袋捂紧一点,欢迎你们常来!”
招商银行青岛分行在“青少年活动基地”设立金融知识讲堂,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以网购退款、游戏充值等为幌子实施诈骗的案例,通过演绎话术套路,真实还原作案手法:如在网购退款骗局中,骗子伪装成客服告知受害人订单出现问题,需退款操作,随后用链接诱导其输入银行卡信息;在游戏充值诈骗中,骗子声称有内部渠道能低价充值,要求添加受害人联系方式,获取信任后骗取钱财。活动现场,师生们观看案例后受到启发,纷纷分享在生活中防范诈骗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收益很高、一本万利的投资,但这背后都隐藏着电信诈骗风险,投资者如果轻信了这些产品,就可能掉入骗局之中。”招商银行工作人员建议,在投资时,投资者切勿盲目跟风购买,不要购买自己不熟悉的产品,在购买前也要对产品进行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应通过官方渠道购买理财产品或进行金融投资,避免落入类似“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骗局。
来源:腾讯财经
推广股票配资怎么配